「名字」跟「稱呼」,可以相通,
亦可以有隔著一道銀河的分別。
一個人,最少會擁有一個名字,以及十萬個稱呼。
名字就是一出生就跟住你的"身份象徵",
稱呼就是隨著"你的身份"去加以變化的代號。
如:陳家鈺很小便開始戴眼鏡,
被鄰居取了個花名叫"盲炳"。
小時玩ICQ玩pen friend是用"小倩"做nickname。
小學時為方便英文老師教學自己取了叫"Karen"。
上中學用回了母親取的聖名"Gertrude",
但基於太難讀,中三時被稱為"薑醋"。
兼職時為免別人讀錯就叫"阿鈺"好了,
簽名時就簽"Yuk"啦方便嘛。
後來因為肥被人叫"肥yuk"了,
還有很親切的"鈺鈺:和"小鈺"啊,
噢家人是叫我做"家鈺"的.........
很多很煩對吧,但我的稱呼已算少的了啊。
想起來,從前是不喜歡自己的名字的。
覺得很土,不順口,多筆劃,不夠別人的詩情畫意.....
總之就是乞人憎啦,陳咩家乜鈺呀??核突!!!!
後來學識愛上自己的名字,
它跟身體一樣是與生俱來的,
它是父母給自己的禮物,
它是「你的」。
愛上它,尤如愛惜自己一樣。
我記得曾有一篇文章說過,
「要珍惜叫你全名的朋友」,
隨時間和年紀的增長,你稱呼將會愈來愈多,
而叫你全名的人亦會愈少。
但不代表那些親切稱呼你的人跟你很近,
相反,因為無顧慮、無掩飾,
所以叫你全名的人該是跟你最近的。
現在科技發達,
連外表容貌都可以輕易改變,
區區名字個幾粒字簡直是"想點樣就點樣"。
當然,名字/稱呼上的轉換,比起整容真是差得遠,
但當中的情感,真是難以用三言兩語說得清。
不過名字稱呼,還得看對方當事人喜惡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